专家警告: 国内车企算力不及特斯拉1/2, 技术跟跑何时休?

  • 2025-07-12 15:12:38
  • 202

据中国汽车论坛7月11日消息,中汽协副总工程师王耀在论坛上直言:“国内自媒体总说自主品牌自动驾驶远超特斯拉,但事实是,特斯拉提概念,我们产业跟进,算力上国内所有主机厂AI显卡加起来,都没特斯拉Dojo一家多。”

这番话撕开了国内车企“市场领先”与“技术跟跑”的现实矛盾——2024年国内新能源车市占率达65%,但在自动驾驶原创技术、算力基建等核心领域,差距仍在拉大。

一、算力鸿沟:从“堆芯片”到“超算生态”的代差

特斯拉Dojo的“算力霸权”,是国内车企难以逾越的坎。2024年Dojo超算集群算力达20EFLOPS(百亿亿次/秒),相当于100万台高性能服务器的总和,单台训练成本超12亿美元。而国内头部车企中,蔚来乾崑超算算力8EFLOPS,小鹏XNGP智算中心5EFLOPS,所有主机厂算力相加不足Dojo的65%。

更关键的是,Dojo并非简单堆芯片,其自研D1芯片采用7nm工艺,能效比是英伟达H100的1.8倍,且通过“训练-推理-实车反馈”闭环,让FSD模型迭代周期从3个月缩至2周。

这种差距直接体现在技术落地速度上。特斯拉2024年推出的“4D毫米波雷达+纯视觉融合”方案,6个月内完成北美100万辆车推送;

而国内某新势力同款技术从概念发布到量产,耗时14个月,且因算力不足,复杂路况识别准确率低12%。王耀在论坛上举例:“特斯拉2016年提Autopilot,我们2018年跟进;2021年提FSD Beta,我们2023年推出类似功能,这种时间差背后是算力基建的代差。”

二、原创困局:市场领先与技术跟跑的错位

国内车企的“市场优势”难以掩盖技术原创性的短板。2024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840万辆,占全球60%,但在自动驾驶核心技术上,90%的专利集中在应用层(如场景适配),基础层(如神经网络架构、决策算法)专利仅占17%,而特斯拉基础层专利占比达35%。

比如特斯拉的“Occupancy Network”(占用网络),能预测物体3秒后位置,国内车企多通过“模仿+优化”实现类似功能,却难以突破核心逻辑。

这种“跟跑依赖”在研发投入上尤为明显。2024年国内车企自动驾驶研发投入总和800亿元,其中70%用于采购英伟达芯片、Mobileye方案;

而特斯拉560亿元研发费用中,45%投入Dojo超算、4D雷达等基础研究。某新势力研发总监私下坦言:“我们KPI是‘半年内追上特斯拉某功能’,没人敢说‘花三年做个原创架构’,市场竞争不允许。”

三、破局路径:从“单点超越”到“生态补课”

正视差距正在倒逼国内车企调整策略。华为近期宣布投入200亿元研发“昇腾智驾超算”,目标2026年算力达50EFLOPS,兼容国产芯片;

比亚迪与中科院合作成立“智能驾驶基础研究院”,专攻神经网络优化算法,不再依赖第三方方案。

这些动作直指王耀指出的“根技术短板”——不再满足于“功能对标”,而是要啃“算力基建、算法架构”的硬骨头。

但破局不会一蹴而就。特斯拉Dojo的生态壁垒不仅在硬件,更在数据闭环:全球500万辆FSD用户每天产生1600万公里路测数据,反哺模型迭代。

国内车企虽有庞大用户基数,却因数据格式不统一、隐私合规限制,难以形成类似闭环。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数据显示,国内车企单模型训练数据量平均1.2亿公里,仅为特斯拉10亿公里的12%。

当国内车企在销量上碾压特斯拉时,王耀的警告像一盆冷水:市场领先能赢得时间,却换不来技术主权。

那么问题来了——在特斯拉Dojo算力持续翻倍的压力下,国内车企该用“市场换技术”还是“断臂式投入基础研究”?这场选择,或许决定着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十年的全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