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在降价, 国产新能源却越卖越贵, 到底谁拿我们当韭菜?
- 2025-07-21 14:50:19
- 738
当日产天籁跌至12万,同级别的国产新能源,如极氪007,却站稳20万价位。这样的价格反差在车市早已成为常态,但这种现象让我们不禁产生疑惑,合资车和国产新能源到底谁在把我们当韭菜?
合资车降价,不是让利,是保命
合资车降价,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场份额被国产新能源抢占。这几年国产新能源已经崛起,并且性价比远超合资车。就拿比亚迪秦PLUS DM 2025款 智驾版 DM-i 55KM 超越型和日产轩逸 2025款 1.6L CVT 真心版来对比,两者价格差不多,但秦PLUS DM多了L2级辅助驾驶,主动安全配置也是标配,而轩逸都没有。就连日系车一直得意的油耗,也比不上(轩逸WLTC综合油耗是5.87,秦PLUS DM WLTC综合油耗是1.74)。在价格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国产新能源配置更全、用料更实在,让不少用户放弃合资车,转头买了国产新能源。合资车为了不被市场淘汰,只能靠降价吸引用户,保住一些市场份额。
合资车降价,除了市场空间被压缩,更关键的是新能源转型滞后,导致不得不降价。像比亚迪、吉利等国产品牌已构建起了完整的三电系统产业链,而多数合资品牌仍在燃油车与新能源车之间犹豫,只能通过降价清理燃油车库存,为新能源转型腾出资金。此外,随着国产车在质量、智能方面的提升,合资车的品牌溢价也不再有优势,定价没了主动权。价格自然也就降了下来。
虽然合资车降价是事实,但有些车型看似降价幅度很大,实则是通过减配来降低成本。比如,日产轩逸2024款 改款三 经典 1.6L XE CVT舒适版,看起来7.99万的价格很诱人,但是连收音机都给阉割了,方向盘还是塑料的。这种明降暗升的做法,让我们看似占了便宜,实际上买到的是产品力下降的车型。
国产新能源涨价,不是任性,是进阶
国产新能源涨价,源于高额的技术研发投入。三电系统、智驾等核心技术的研发需要巨额资金,以比亚迪为例,每年的研发投入都高达上百亿元。再加上电池、芯片等关键部件的成本,最终都会体现在车价上,推动着国产新能源价格上涨。
品牌走向高端化也是国产新能源涨价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前,国产车大多数靠着抄袭徘徊在低端市场,而如今,国产新能源纷纷发力——在外观设计上更加时尚,内饰材料更加环保,生产工艺也更为先进,凭借着自主创新走向高端。而且,智能化配置越来越丰富,如大尺寸中控屏、辅助驾驶等,大大提升了车辆的使用体验。像蔚来、理想等品牌就凭借着设计、用料和服务的高端化,将价格定在30万以上,并获得了用户广泛认可。
国产新能源确实有涨价,但也未放弃亲民市场。像五菱宏光 MINIEV、比亚迪海鸥等车型,价格多在10万元以内,甚至5万左右就能拿下。而且这些车型在续航、基础配置上能够满足日常代步需求。国产新能源这种高中低搭配的策略,既推动品牌向高端突破,又让我们能轻松接触新能源。
看清定价游戏,做聪明的购车人
对于合资车降价,我们要明白低价未必是馅饼。虽然有些合资车降价确实是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和清理库存,但也有部分车型存在减配、销售库存车等问题,我们如果只看价格而忽略这些因素,很可能成为被变相收割的韭菜。而对于国产新能源涨价,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就是割韭菜,如果高价对应的是真实的技术突破、品质提升和更好的服务,那么这样的涨价是有其价值的,并非割韭菜。
总之,我们在面对合资车降价和国产新能源涨价时,应保持理性。要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仔细考察车辆的配置、性能、品质等实际产品力,而不是被单纯的价格涨跌所左右。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成为真正的韭菜,买到适合自己的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