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少人, 宁愿买疯狂减配的合资车, 也不买配置丰富的国产车?
- 2025-07-08 19:47:30
- 302
走进4S店,不少消费者手握15万预算,宁可选择减配到只有四个气囊的合资入门款,也不愿看一眼配置拉满的国产高配车。这背后,是一场关于面子、恐惧与认知偏差的博弈。
政策漏洞成了合资车企的“财富密码”。欧盟强制要求车辆标配ESP、自动刹车、胎压监测等11项安全功能,而国内法规仅要求ABS、后雾灯和安全带。直到2020年,胎压监测才纳入强制清单。这种标准落差,让减配变得“合法合理”——美版卡罗拉标配8气囊,国产版直接砍掉2个;本田飞度进入中国后,ESP系统神秘消失。
价格战逼出“螺丝刀经济学”。一颗螺丝省2元,年销50万辆车就能抠出百万利润。大众速腾每生产一辆需向德国缴纳1.5万技术转让费,这些成本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更触目惊心的是安全配置缩水:减配一个安全气囊省600元,取消前后雾灯又能抠出150元/台。当车企把消费者安全放在天平上称重计价,某些热销车防撞梁甚至少装一颗螺丝。
车标崇拜背后,是消费者对核心技术的认知围城。尽管国产车新能源技术已全球领先,但燃油车领域,日系发动机热效率、德系底盘调校的“神话”仍在主导消费决策。35岁以上群体尤其迷信合资品牌,J.D. Power调研显示其品牌影响力超国产车30%。这种认知差距具象化为保值率:本田CR-V三年保值率62.64%,哈弗H6仅51%;奔驰E级残值高达73.69%,国产车无一挤进同级前十。
更荒诞的是面子经济学。某合资品牌将多连杆独立悬架减配为扭力梁后,销量反增三倍。当奔驰把隔音棉、雾灯统统阉割,消费者仍为三叉星徽标多付数万元。三四线城市婚车市场,车标直接与家庭声誉挂钩。有车主直言:“开合资车回村,乡亲们认得车标;开国产车回去,得反复解释这车不便宜”。
当95后群体中26%的人选择新能源车,当比亚迪DM-i混动故障率比肩丰田混动,市场天平已在倾斜。但要让更多人清醒,还需捅破那层“品牌溢价”的窗户纸——合资车标溢价高达30%,而消费者为这份虚荣付出的代价,可能是被减配掉的安全气囊和防撞梁。下次选车时,不妨自问:我们究竟在为钢铁机械买单,还是在为那个闪闪发光的商标供奉信仰?
- 上一篇:唐嫣方曾回应迟到一个月未进组
- 下一篇:原来排卵期一直都在被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