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遭同行举报引热议, 长城吉利卷入风波, 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升级

  • 2025-07-04 23:28:10
  • 182

2025年了,国产汽车圈突然炸开了锅!

长城、吉利对比亚迪“开撕”,这背后,难道仅仅是意气之争,还是关乎中国汽车产业未来命运的豪赌?

话说这事儿,还得从2025年6月中国汽车重庆论坛说起。

吉利控股的高级副总裁杨学良,那可真是一点儿没给比亚迪留面子,直接公开炮轰比亚迪“违法犯罪”,还把2023年长城汽车举报比亚迪“常压油箱”的事儿又给翻了出来。

你品,你细品,这火药味儿,隔着屏幕都能闻到!

这“油箱恩怨”,说白了,就是2023年5月,长城汽车向有关部门举报,说比亚迪秦PLUS DM-i、宋PLUS DM-i这两款插混车型用的常压油箱,排放可能不达标。

比亚迪也不是吃素的,立刻回应,说长城送检的车没按规矩跑够3000公里磨合,检测流程有问题,而且自家技术绝对符合法规。

这事儿,就这么成了“罗生门”,两年过去了,也没个定论。

吉利高管杨学良这回在论坛上公开站队,那是相当直接,说“行业都知道真相”,质问为啥“有法不依、违法不究”。

比亚迪这边,品牌及公关总经理李云飞也迅速回应,说2021-2023年用的常压油箱方案完全合法合规,还说他们的DM-i混动系统有专利技术,能让发动机在纯电模式下自动启动,烧掉碳罐里的燃油蒸汽,保证排放达标。

比亚迪也承认,有些用户反映“纯电模式下发动机无故启动”影响体验,所以现在已经全面切换成高压油箱了。

这解释一出,反而又引来了新的质疑:为啥海外车型一直用高压油箱,国内之前却用常压油箱呢?

比亚迪解释说,海外市场法规更严格,而且有些国家的插混技术路线不一样。

这解释,对手们显然不买账。

要我说,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你想啊,为啥这旧事儿突然又被翻出来?

说白了,还是比亚迪的销量太猛了,让对手们坐不住了。

2024年,比亚迪销量突破427万辆,市场占有率高达23%,远超吉利的15%和长城的9%。

到了2025年前5个月,比亚迪卖了176万辆,甚至超过吉利(117万辆)加上长城(46万辆)的总和。

更狠的是,比亚迪还搞了个“油电同价”,直接冲击燃油车市场,长城哈弗H6、吉利帝豪这些老牌畅销车型,销量都跟着下滑。

这“油箱门”,说白了只是个由头,真正的战场,其实在销量榜上。

比亚迪靠着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一路狂奔,对手们只能翻旧账、打舆论战,想方设法拖慢比亚迪的增长速度。

2024年,比亚迪的产能利用率高达160%,生产线那是日夜不停地转。

反观长城和吉利,工厂里却有近70%的产能闲置。

燃油车卖不动,新能源车又跟不上,对手们的焦虑,那可想而知。

如果你是一家车企的老板,眼瞅着对手加班加点地生产,自己却只能关停生产线,你会怎么想?

在价格战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比亚迪的“油电同价”策略,直接挤压了燃油车的生存空间。

吉利也坐不住了,立马搞了个“贴身狙击”。

2024年10月,吉利推出“星愿”,这车从定价、配置到营销,都明显是冲着比亚迪海鸥来的。

星愿起售价6.98万,限时优惠后甚至能降到6.58万,比海鸥的6.98万更有吸引力。

2025年1月,海鸥销量同比下降35.22%,而星愿在4月以3.8万辆的成绩,登顶全品类销量冠军。

吉利近年推出的新能源车型,几乎每一款都瞄准了比亚迪的主力产品。

这种策略,让吉利在10-20万元的市场里形成了一个“包围圈”,想从比亚迪手里抢走一部分市场份额。

不仅产品对标,吉利在技术上也开始对攻比亚迪。

比亚迪以“刀片电池”闻名,吉利就推出“短刀电池”,强调体积更小、能量密度更高。

比亚迪“天神之眼”智驾系统主打L2级,吉利“千里浩瀚”则强调响应速度更快、适用场景更广。

要我说,这种“像素级模仿”,能不能真正撼动比亚迪的地位,还真不好说,可能也就是在细分市场里分一杯羹吧。

这价格战,打起来那可是个无底洞。

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上的价格战,已经从“短期促销”变成了“生死存亡之战”。

1-4月,全行业利润率只有4.1%,远低于下游工业5.6%的平均水平。

比亚迪更狠,5月直接祭出“核弹级”降价,海豹07DM-i智驾版直降5.3万,降到10.28万元,秦PLUS DM-i智驾版更是低至6.38万元,直接击穿了行业的价格底线。

眼瞅着国产车企越卷越厉害,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坐不住了,赶紧喊停,呼吁大家别再搞这种“内卷式”价格战了。

甚至还传出车企被约谈,要求“不得低于成本价销售”。

但现实是,降价的预期已经形成了,越降价越没人买,陷入恶性循环。

但早些年,早在2008年,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力排众议,坚定“All in”电动化的战略方向,这与当时多数车企还在观望或发展混合动力路线形成鲜明对比。

当时,比亚迪收购秦川汽车,虽然初期面临技术和市场等多重挑战,但王传福坚信电动汽车是未来。

他投入巨额资金研发电池技术,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电动汽车产业链。

只能说,王传福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是比亚迪成功的关键,但同时也承担了巨大的风险。

这种敢于冒险的精神值得肯定。

再说说长城,2020年,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发表“长城汽车如何挺过明年”的反思文章,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他在文章中坦承,长城汽车面临品牌老化、产品结构调整滞后、营销创新不足等问题。

魏建军的“生死之思”促使长城汽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推出全新品牌、调整组织架构、加强技术研发等。

只能说魏建军的危机意识和自我反思精神值得称赞,但改革的成效仍需时间检验。

也不能忘记吉利,2010年,吉利控股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李书福的全球化布局和大胆并购,为吉利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品牌和管理经验。

此后,吉利又陆续收购了宝腾汽车、路特斯汽车等品牌,进一步拓展其全球业务版图。

只能说李书福的国际视野和商业魄力令人敬佩,但海外并购也面临文化融合、运营管理等诸多挑战。

当然也少不了电池风云,在早期,比亚迪坚持自主研发和生产电池,而宁德时代则专注于为其他车企提供电池。

随着宁德时代的崛起,其市场份额逐渐超越比亚迪,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

比亚迪一度坚持不采用宁德时代的电池,但后来也开始少量采购。

这种电池供应关系的演变,反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竞争格局。

2021年,长城汽车发布氢能源战略,宣布将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投入巨额资金。

长城汽车计划在2025年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运营。

尽管氢能源汽车目前仍面临成本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挑战,但长城汽车的积极探索,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只能说氢能源汽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但短期内难以大规模普及。

长城汽车的战略布局具有前瞻性,但也面临较高的风险。

同年,吉利控股旗下的浙江时空道宇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启动卫星互联网项目,计划发射低轨卫星,为自动驾驶、车联网等领域提供高精度定位和通信服务。

吉利汽车的卫星互联网布局,旨在构建未来出行生态系统。

该项目预计将投入数十亿元资金,并在未来几年内逐步实现卫星的发射和运营。

只能说,吉利汽车的卫星互联网布局具有战略意义,有助于提升其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竞争力。

但该项目投资巨大,技术难度高,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当国产车企还在为国内市场份额争得头破血流的时候,特斯拉、大众这些外企,已经开始加速布局东南亚和欧洲市场了。

内斗之外,中国汽车如何在全球竞争中“外战内行”?

这场“开撕”,暴露的不仅仅是企业间的恩怨,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道路上的焦虑与迷茫。

中国汽车的未来,究竟是星辰大海,还是一地鸡毛?

这个问题,留给时间去解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