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产业落地的数据流通, 开源会成为“破局点”吗?

  • 2025-08-19 03:54:21
  • 802

作者 | 凌敏

在 AI 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深度渗透各行业的今天,人们对数据重要性的认知,从未如此高度的统一过。这种共识的形成,源于数据早已从静态的信息,演变为能够自主学习和持续进化的生产要素。而在 AI 发展的三大引擎中,数据更是唯一的“非标准化产品”,也是企业最具差异化竞争力的战略资源。

但围绕数据的可信流通,还停留在割裂阶段。这背后折射出的深层原因在于,尽管数据可信流通在顶层设计层面已经构建了完整框架,但在产业落地层面,仍面临共识一致难、标准实现难、技术应用难三重阻碍。

这也是为什么隐语开源社区的此次升级,值得被拿出来讨论的原因——当数据的可信流通受阻,开源开放会不会成为“妙手”?

8 月 14 日,隐语开源社区宣布在三周年之际全新升级:将由“可信隐私计算开源社区”扩容为“隐语·数据可信流通技术社区”,并将逐步覆盖隐私保护计算、可信数据空间、数据元件、数联网、区块链、数场等六大技术路线并形成多技术路线的融合。升级后的隐语,未来将以开源代码、共建标准和共创场景,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可验证、可互联的数据流通技术底座。

以开源开放的方式,降低数据可信流通技术的应用门槛。这条路,会改写数据产业的游戏规则么?

1 从数据孤岛到价值互联,如何破解数据可信流通困局?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价值已经在各行业形成共识,并早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目标。研究显示,数据流动量每增加 10%,将带动 GDP 增长 0.2%。与之呼应的是,我国数据要素战略也在持续升级,从 2014 年大数据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 2025 年出台《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国家数据要素战略已从顶层设计迈向技术落地。

为了加快产业落地,《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明确提出了六大技术路线:可信数据空间、数场、数据元件、数联网、区块链网络、隐私保护计算。看似独立的六大技术路线,实际上是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理论与技术国际研究中心教授张向宏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这六条技术路线可归纳为“2+4”架构:两大基础技术(隐私保护计算、区块链网络)与四大解决方案(数可信数据空间、数场、数据元件、数联网)。

基础技术中,隐私保护计算作为数据安全流通的核心技术,确保数据“可用不可见”;区块链能够提供数据存证、溯源和信任机制,增强数据流转的可信度。解决方案中,尽管名称不同,但四者的核心架构高度一致,均包含数据供给、数据处理、数据应用三大核心模块。

技术路线的清晰,本质是给产业划定了“赛道”,但真正的竞赛,却更为复杂。

一方面,当前行业内还未形成统一的共识,不同厂商围绕数据流通场景的实现方式差异较大,技术方案碎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据规模化流通。另一方面,尽管国家层面已经出台数据要素相关政策的顶层设计,但具体到细分领域的技术标准,仍存在较大空白。并且标准的制定周期长,很容易出现“标准赶不上变化”的情况。此外,数据可信流通技术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其应用场景更多集中在金融、医疗等资源密集型行业,对于其他行业而言,高企的应用门槛,也是难以落地的根因之一。

一时间,行业仿佛陷入到一个循环中:技术碎片化导致数据孤岛,数据孤岛催生更严格的安全需求,而安全需求的提升又进一步提高了技术门槛。要想打破这个循环,行业需要找到一个兼具开放性和普适性的,全新的解决方案。

隐语开源社区的此次升级,或许带来了一个新的解题思路。

2 开源开放,会改写数据要素流通的游戏规则吗?

在 8 月 14 日的隐语三周年活动上,蚂蚁集团旗下蚂蚁密算、中电数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区块链与数据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华为技术公司以及北京交通大学等产学研机构,共同发起隐语社区升级。

升级后的隐语,将聚合数据流通全栈技术,构建覆盖可信数据空间、数据元件、数联网、区块链、隐私保护计算和数场的融合技术生态,并逐步对外开放代码,促进跨领域技术协同与标准共建。此外,隐语还将根据区域或行业需求灵活组合,提供更高的计算性能、支持更多的计算类型,并解决传统沙箱无法抵御运维方窃取数据等行业难题。

蚂蚁密算董事长兼隐语社区技术委员会主席韦韬表示,“站在三周年的节点,隐语升级融合六条技术路线,致力于打造‘架构开放,实现透明,安全原生,互联高效’的技术社区,继续以开源开放的方式,降低数据可信流通技术的应用门槛,提供更高性能、更强安全、更低成本的技术方案,落实技术互联互通与产业标准规范,赋能医疗、金融、城市治理、制造等关键领域,促进数据产业的发展。”

隐语的这次升级,背后有哪些思考?又为行业传递出了哪些信号?

蚂蚁密算 CEO 王磊在接受采访时透露,隐语的升级筹备工作始于今年上半年。彼时,市场上各技术路线公司都在尝试“大而全”的发展模式,但单一技术路线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比如,数据元件既想做标准化又想解决安全问题,结果反而影响了数据可用性。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应该是,专业分工、各司其职。比如,数据元件应该专注于标准化,安全保障由其他技术承接,这样才能形成一套更完善的体系。

此外,虽然六条技术路线已经清晰,但正如前文所言,行业内还未形成统一的共识,即便是同一条技术路线,不同企业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基于这些思考,我们觉得需要把各个技术路线更好地融合起来,通过隐语开源社区这样一个具象化的平台,大家能够对六条技术路线达成共识,这也是将六条技术路线纳入开源社区的初衷之一。”王磊说道。

隐语给自己定了一个颇具雄心的目标:以开源开放的方式,降低数据可信流通技术的应用门槛。回顾过去,开源开放改写了世界软件的发展历程,也重构了 AI 创新的底层逻辑,在数据产业,开源开放或许也能成为改变游戏规则的关键变量。

韦韬指出,“开源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把端到端的工程实现细节与世界共享,这种伟大的模式极大的加速了世界数字化革命的演进进程,这是传统书本知识、技术专利、课堂教育或其他方式之前从来没有提供过的。”

一方面,开源开放能够降低技术门槛。隐语社区超过半数的企业开发者都是带着具体业务需求而来。开源模式让这些用户不必重复造轮子,可以直接基于成熟代码进行二次开发和迭代,极大缩短了技术落地周期。与传统开源社区相同,隐语注重吸引开发者共建。同时,更将社区本身当做一款产品进行打造,通过开箱即用的解决方案,降低处于技术验证阶段团队的应用门槛。

另一方面,开源开放也能加速标准共建。过去,抽象的技术标准往往因个体的理解差异,而难以落地,开源社区作为具象化的平台,为行业提供了具象化的参照系,也能建立更透明开放的数据流通生态网络。

从更深层次看,开源开放也在重构数据要素市场的生态建设。闭源模式发展下,技术碎片化和数据孤岛问题迟迟得不到根本解决,开源模式通过知识共享和协作创新,有望打破这种零和博弈。当各技术路线在开放平台中各展所长、协同进化时,产生的整体价值将远超单打独斗。

3 “新隐语”——数据生态共建的新起点

站在三周年的节点,隐语向前一步,但也正是过去三年的沉淀,才给了隐语求变的底气。“隐语经过三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一个由众多开发者组成的生态体系,这个体系与数据要素体系的人员高度重合,这为社区升级提供了巨大优势。”王磊说道。

据了解,蚂蚁集团自 2016 年起投入隐私计算技术研发,2022 年 7 月,蚂蚁集团面向全球开发者开源“隐语”可信隐私计算框架,支持安全多方计算、联邦学习、同态加密、TEE 等主流隐私计算技术。

数字则更为直观。在隐私计算领域,蚂蚁集团累计专利申请超过 1700 件,居全球首位;牵头或参与国内外标准超过 80 项,主导了 11 项国际标准。隐语社区链接全球超 20000 名开发者、60 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70 余家产业合作伙伴。在产业落地上,隐语在行业的节点拓展数达 2400+,覆盖金融、保险、交通、医疗、物流、能源等多个行业;在公共数据开发方面,隐语支持杭州市密态计算中心、江西省数据流通基础设施平台等项目建设,为数据要素安全流通提供技术支撑。

此次隐语社区的升级,既是技术路线的扩充,也是蚂蚁在数据要素市场的战略卡位——通过开源开放,加速数据可信流通技术融合与产业发展。

开源不是终点,而是生态共建的起点。当数据可信流通从孤岛迈向生态共建,一个全新的未来蓝图,正在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