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凭什么后来居上?
- 2025-07-23 14:19:51
- 362
任何一个现象级的爆款,一定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有利因素综合而成的。
任何企业如果真的将小米的爆款的产生归因于单一因素,例如营销、抄的好看等因素,一定会因此付出惨痛的代价的。这体现了车企没有做好用户洞察。
过去一年,同价位,加速更快的车(比亚迪汉L)、外观同样好看的车(阿维塔06)等的销量都证明了小米su7不是单点突出的结果。
反过来想,作为一个消费者,作为一个消费20-30万产品的消费者,买(新能源)车最关注的是什么?
首先有一个基本的条件,车企不能倒闭。
车企倒闭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能否维修、能否ota以及保值率高低和车主的心理感受。
绝大部分消费者不会去看财报,不会去看这个车企背靠哪个大集团,不会去分析这个车企的发展前景,也不会去看背后有没有地方政府支持。
消费者判断这个车企有没有可能倒闭的方式就是看这个牌子有没有听说过,没听说过就是不靠谱。
尤其是经济下行,消费者会更谨慎,不愿意选择那些没听过的牌子。
很多对新能源熟悉的朋友会觉得理想小鹏这些风头正盛的企业是这个行业的龙头,是引领者,大部分人都知道。
但买的最多的理想汽车也只有130万台,而且集中于一二线城市,不关注车的消费者很大概率不知道这些“新势力”品牌。
因此,消费者会天然的不信任。
小米、特斯拉和比亚迪在知名度上是遥遥领先的。所以也可以看到小米、特斯拉和比亚迪很多车主是油车直接换过来的。相对于其他新能源品牌,他们的潜在客户池就大了几个量级。 第二点,这个车开出去有没有面子?或者说有没有情绪价值。 二十万以上的车到了奥迪a4的价位段,摸到了豪华车的门槛。
按照居民人均收入简单计算或者看一下二十万以上车的比例就能知道,二十万已经是对于绝大多数工薪家庭一大笔开支了。
所以,二十万以上的车就开始有了身份属性,也就是必须有面子。
中国人认为的有面子简言之就是贵,就是不是十几万的车,不是什么内秀,有格调或者充满设计感。至少得等到中国家庭平均有两辆车的时候才能撑得起所谓汽车文化和格调。 小米在这一点上做的也是极为优秀的。 小米的车什么都不说,就摆在那里,看着那个外形和车漆就不会有人觉得这个车便宜。
同时,小米的广泛的传播度,几乎使得小学生都知道小米得二十多万了。 第三点,可靠性。 仅仅三年,手机厂商,自建工厂,这靠谱吗?这是很多潜在消费者的疑虑。
所以其实可以看到su7刚上市的时候订单并不是很多,并不是说相对其他车企不高,而是相对于小米的触达率,小米的下单比例是很低的。 但是随着小米汽车几次事故,包括掉下悬崖依旧安全;海量的测试,例如王垠的双车耐久性测试的优秀的结果,才使得小米汽车的销量水涨船高。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问界m7和问界m9,m7和mate60同时上市,流量同样是无可匹敌的,并且是绝对的正面流量。
但是非全新平台导致的短轴距的设计,abc柱的刚性等问题使得这个车销量越来越差,而修正了这些问题的m9即使没有m7那么高的流量也越来越畅销,成为了五十万级的标杆。 汽车这样一个长期耐用消费品,没有过硬的产品力,没有高nps值,再大的流量也是托举不起高销量的。不管你是小米、华为还是特斯拉,都是如此。以上三点就是最广大的普通消费者最在意的三点。小米都做的十分优秀,买爆不是很正常吗?不爆才不正常。 (使用经济性也是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日系车畅销的关键,但是电车的差别不大就不提了)
至于很多互联网上的年轻人最喜欢辩经的配置高低,在绝大部分消费者眼里都是不重要的,要不然为什么bba某些配置明显低的车型也热销这么多年呢?model y为何是全球(中国)销冠呢?
同样的,底盘好坏,好不好开,动力是否充沛,在大部分消费者眼里其实都是无关紧要的(小米在这些方面做得还是非常好的,但是都很容易找到反例且热销的车型,此处略去不表)。毕竟,大部分人是没有精力去反复体验不同的车,也根本感知不到什么叫好开,什么算作不好开。
总结来看,小米账上躺着的一千多亿,随处可见的小米之家,持续热销的小米家电小米手机给了消费者充足的信心,优秀的外观设计和极高的传播度让绝大部分人都知道小米是一台20万+的车,这给予了车主很高的情绪价值。同时,基本得到了验证的可靠性使得购买没有后顾之忧。
不过,小米依旧面临着两个非常大的挑战——用户过于年轻导致的品牌形象的年轻化和智能辅助驾驶差。这两个问题一定会在三年内使得小米汽车遇到一些困境。当然,这个就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了。